选秀大会前一个月,国内关于杨瀚森的前景议论纷纷,多数预测谨慎地将他放在首轮末至次轮初的位置,担忧其移动速度、防守适应性和NBA级别对抗的短板,前国手、知名篮球评论员马健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一档篮球访谈节目中,马健详细阐述了他的理由:“很多人用旧眼光看问题,觉得中锋就必须是传统型、能低位强打、能护框,但NBA的潮流已经变了,现在更需要的是什么?是能策应、有篮球智商、能拉开空间、能处理球的內线,小杨的优势恰恰在这里,他的传球视野、高位策应能力、柔和的手感,是现代NBA很多球队体系需要的拼图。”
他特别点出了波特兰开拓者:“开拓者在这个位置上的需求是明显的,他们后场有核心,但前场缺乏一个能串联、能提供不同战术选择的内线,你爱游戏体育看看他们的阵容,并没有一个同类型的技术流中锋,小杨如果去那里,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对手,他的特点反而会成为稀缺资源。”
这番分析在当时引来一些质疑,但选秀结果证明,马健对NBA球队需求趋势的判断堪称精准。
波特兰开拓者用首轮19号签选中杨瀚森,绝非偶然,球队总经理乔·克罗宁在选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丰富球队战术体系的球员,杨的篮球智商和高位策应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是一个传统的中锋,他能阅读比赛,能为队友创造机会,这符合我们未来的建队方向。”
开拓者近年来在后场双枪时代结束后,进入重建期,球队阵容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内线虽有努尔基奇这样的实力派中锋,但整体缺乏创造力和战术多样性,杨瀚森的加入,正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进攻轴心选择,他的到来,预计将与队内年轻后卫斯科特·亨德森、谢登·夏普形成新的化学反应。
正如马健所预见的,开拓者阵容中确实没有与杨瀚森技术特点直接重叠的球员,努尔基奇更偏向传统篮下作业,罗伯特·威廉姆斯三世以防守和吃饼见长,而伊布·巴吉则仍在发展中,杨瀚森的策应和投射能力,为他争取上场时间提供了独特的筹码。
杨瀚森为何能吸引开拓者的目光?这得益于他独特的技能包。
在CBA的一个赛季,他场均贡献15.8分、9.2个篮板、3.6次助攻和1.7次盖帽,数据虽不爆炸,但比赛内容令人惊喜,他频繁在高位持球,充当战术发起点,送出令人惊叹的背后传球、击地妙传;他具备稳定的中远距离投射能力,三分命中率达到了35.4%;他的篮下脚步扎实,手感柔和。
这些特质让他与传统蓝领中锋区分开来,更像是一个年轻、移动速度稍慢但身材更高大的尼古拉·约基奇或 Domantas Sabonis 的雏形,在NBA日益空间化、位置模糊化的今天,这种“组织型中锋”正受到越来越多球队的青睐。
“他的天花板可能不是全明星,但他的下限很有保障,”马健在选秀前分析道,“因为他靠脑子打球,这种球员只要体系合适,就能发挥作用,开拓者的体系,需要一个新的头脑。”
尽管前景被看好,但杨瀚森的NBA之路绝非坦途,他需要增肌以应对更激烈的身体对抗,需要提高横移速度以适应NBA级别的挡拆防守,需要更快地适应美国的文化和比赛节奏。
正如马健所指出的,环境至关重要,在开拓者,他面临的内部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球队正处于培养年轻球员的阶段,会给予新秀足够的耐心和成长空间,主教练昌西·比卢普斯球员时代就以高篮球智商著称,他对擅长策应、理解战术的球员情有独钟,这为杨瀚森的适应提供了利好。
更重要的是,NBA的国际球员支持系统已非常完善,球队会为他配备专门的训练师、营养师和语言文化顾问,帮助他度过最初的适应期。
杨瀚森的成功入选,对中国篮球而言意义重大,自周琦之后,已有数年未有中国球员通过选秀进入NBA,他的成功,证明了国内青训体系同样能培养出符合世界顶级联赛要求的现代型球员,为后来的年轻人们照亮了一条道路。
马健的准确预测,也体现了国内篮球评论正在走向专业化、深度化,不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或表面的分析,而是基于对NBA发展趋势、球队阵容构成的深刻理解,做出有根据的判断,这对于提升中国篮球的整体认知水平无疑具有积极作用。